污泥解絮原因及處理對策分析
一、污泥解絮的主要原因
- 1、進水水質異常
- 有毒物質:重金屬、強氧化劑、有機物(如酚類、醛類)抑制微生物活性。
- pH突變:超出微生物耐受范圍(通常pH 6.5-8.5)。
- 負荷沖擊:有機物或氨氮濃度過高(超出設計負荷的20%-30%)。
- 2、曝氣控制不當
- 過量曝氣:溶解氧(DO)持續>4 mg/L,導致微生物內源呼吸,絮體解體。
- 曝氣不足:DO<1 mg/L,引發絲狀菌膨脹或厭氧分解。
- 3、營養失衡
- 碳氮磷比例失調:BOD:N:P偏離100:5:1,常見于工業廢水缺乏氮、磷。
- 4、污泥老化或過度曝氣
- 污泥齡(SRT)過長:>15天時微生物活性下降,絮體變小。
- 5、溫度波動
- 低溫(<10℃):微生物代謝減緩;高溫(>35℃):嗜中溫菌受抑制。
- 6、機械破壞
- 7、污泥中毒
二、解決對策與操作指南
- 1、控制進水水質
- 預處理:增設調節池均衡水質;針對毒性物質,采用化學沉淀(如投加NaHS去除重金屬)、吸附(活性炭)或高級氧化(臭氧、Fenton)。
- 實時監測:安裝在線pH、ORP、毒性檢測儀,異常時啟動應急分流。
- 2、優化曝氣系統
- 調整DO:維持DO在2-4 mg/L,采用變頻風機或分段曝氣(如漸減曝氣)。
- 減少過度曝氣:通過在線DO儀聯動控制曝氣量。
- 3、補充營養鹽
- 缺氮:投加尿素或氨水;缺磷:投加磷酸二氫鈉。按BOD:N:P=100:5:1計算投加量(例如,BOD為200 mg/L時,需N 10 mg/L、P 2 mg/L)。
- 4、調控污泥齡
- 排泥控制:縮短SRT至5-10天(通過排泥量計算:排泥量=系統污泥量/(目標SRT×每日處理水量))。
- 5、調節環境條件
- pH調節:通過投加石灰(升pH)或硫酸(降pH),逐步調整至6.5-8.5。
- 溫度管理:冬季加蓋保溫,高溫季節增加冷卻塔或稀釋進水。
- 6、減少機械沖擊
- 優化攪拌強度:控制機械攪拌器轉速≤50 rpm;改用低剪切力潛水攪拌機。
- 7、投加化學助劑
- 絮凝劑:投加PAC(5-20 mg/L)或PAM(0.5-2 mg/L)增強絮凝。
- 惰性載體:投加粉末活性炭(PAC)或硅藻土(10-50 mg/L)作為絮體骨架。
- 8、恢復微生物活性
- 接種新泥:引入10%-20%新鮮活性污泥,加速系統恢復。
- 悶曝復蘇:停止進水,悶曝6-12小時并補充營養。
- 9、預防性措施
- 定期鏡檢:觀察原生動物(如鐘蟲、輪蟲)活躍度及絮體形態。
- SVI監測:控制污泥體積指數(SVI)在70-150 mL/g,過高時排查膨脹或解絮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江阴市|
城口县|
东方市|
桃园县|
柞水县|
麻栗坡县|
沂源县|
冷水江市|
东乌|
年辖:市辖区|
长白|
长宁县|
博白县|
赣州市|
双峰县|
广灵县|
蓬安县|
高雄市|
临海市|
望奎县|
那曲县|
昭平县|
东方市|
张家界市|
丹江口市|
红安县|
齐齐哈尔市|
荥经县|
田林县|
宁波市|
游戏|
乳源|
临泉县|
扬州市|
安图县|
辉县市|
邓州市|
广南县|
康保县|
鄂温|
运城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