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水處理生化前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加入絮凝劑?
在污水處理生化前,判斷是否需要加入絮凝劑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:
一、進水水質特性
- 懸浮物(SS)和膠體物質含量:
- 如果進水中的懸浮物或膠體物質含量高,這些物質可能會干擾生化系統的微生物活性,例如覆蓋在微生物表面阻礙氧氣和營養傳遞,或堵塞曝氣頭等。此時,通過加入絮凝劑可以將這些懸浮物和膠體物質聚集成大顆粒,便于通過沉淀或氣浮快速去除。
- 有機物性質:
- 若進水以可溶性有機物為主,且懸浮物含量較低,生化系統(如活性污泥法)通常擅長降解這類溶解性有機物。此時,加入絮凝劑對化學需氧量(COD)的去除貢獻較小,反而可能增加藥劑成本。
二、處理目標與工藝需求
- 去除難降解或毒性物質:
- 對于某些工業廢水(如印染、制藥廢水),其中可能含有難降解染料、抗生素或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。這些物質直接進入生化系統會抑制微生物活性。此時,通過加入絮凝劑可以吸附或共沉淀部分毒性物質,降低生化系統負荷。
- 水質穩定性:
- 若進水水質波動較大(如雨季懸浮物驟增),生化系統的抗沖擊能力可能較弱。此時,可以通過加入絮凝劑快速穩定水質,保護微生物群落。
三、經濟成本考慮
- 藥劑費用:
- 絮凝劑(如聚合氯化鋁PAC、聚丙烯酰胺PAM等)的投加會增加藥劑費用。因此,在考慮是否加入絮凝劑時,需要權衡其帶來的處理效果與增加的成本。
- 污泥處置成本:
- 加入絮凝劑后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化學污泥,這些污泥的處置也需要考慮成本。若污泥處置成本高或難以資源化利用,則需要謹慎考慮是否加入絮凝劑。
四、具體案例與實踐
- 洗煤廢水處理:
- 原水含大量煤泥(SS>2000mg/L),生化前投加PAC+PAM混凝沉淀,將SS降至100mg/L以下,避免后續UASB厭氧反應器堵塞。
- 印染廢水預處理:
- 原水含偶氮染料(色度>500倍),投加FeSO4+PAM生成鐵-染料絡合物沉淀,色度降至50倍以下,再進入水解酸化池進行生化處理。
- 食品廠雨季處理:
- 暴雨導致進水SS從500mg/L增至2000mg/L,臨時投加PAC混凝沉淀以穩定水質并保護活性污泥系統。